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,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。 詩篇 23:2
(前言:發生在台灣小島上的環境污染事件,譬如近來某科技大廠與十數個小電鍍廠偷排有毒害廢水,其實也正發生在亞洲其他快速發展的區域,看見台灣河川地土哀愁,也似乎是看見其他開發地區的縮影,所差的是民意媒體的覺醒度。本文是由一部影片講起。)
趁著去Seattle女兒家過感恩節時機,看看十一月初(2013),好友轉來的一小段youtube,是介紹一新片「看見台灣」,這是由一個熱心關愛台灣的導演集資完成的,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,很壯觀。據說此片頗引起注意,還有高級領導的另一半看此影片時禁不住落淚了,也許正因如此,使得領導指定專人組成跨部門方案,要落實解決環境問題。也許是湊巧,十一月初,有位台灣著名教授來訪,主要是因有「高人」請其規劃台灣該關注的環境方案,他來此徵詢意見。大約廿年前,這位教授曾與敝小地的環保組織有過聯繫,往後數年,我們曾合作過,為台灣環保與工業主管機關研擬管理策略與污染解決辦法。在1994到2002年期間 ,筆者曾參與其中活動,協助台灣設法建立環保政策與制度,但管治污染過程極為艱難。筆者雖還沒看過此一新片,但卻真看過台灣、觸摸過台灣、也為台灣悲傷過。除了前述八年為台灣略盡已力外,在80年代後段,回台任教期間,實際在島內為環境奮戰過兩年多,見識到台灣地土河川的哀愁,也與地方居民朋友同受折磨。那時台灣環保署剛成立,諸事待辦,舉步維艱,民眾環境意識也尚未覺醒,地方上雖有零星抗爭,然媒體對這類事件常作負面報導。筆者曾牽涉到幾個工業區污染水域空氣事件,當時年少輕狂,提出許多建議諍言,撰文論辯,直言弊端,得罪了不少人。廿多年轉瞬即過,台灣環境變遷是好是壞,島內居民該是最最明白的,教授來訪敝小地,其實是高抬我們,他應先問問在地關心居住環境與生態的朋友們。近五年幾次回台都由友人帶著走訪鄉野,見識了一些汙染濫伐的現況,也曾撰稿呼籲正視問題。現在回應教授,提出淺見,其實多是老生常譚。筆者認為台灣長期以來面對的前三名環境問題(因教授指定只要三項提議)包括:(1)能源使用引起的CO2排放、空氣品質、與廢棄物處理問題。因近兩年來核電安全堪虞、核廢料處理不當、與替代能源開發紛爭不停,規劃既不周詳,又僅著眼短暫利益,使此問題更為複雜;(2)根據「看見台灣」影片的報導,台灣河川污染與濫挖、山林砍伐情形相當嚴重,用「國在山河破」來形容,並不為過。其實這根本不是新聞,更不是近兩年才發生的事,台灣河川流域的生態破壞、導致飲用水污染的廣泛危機,早在上一世紀就已存在,卅年後才「被看見」,國家領導與國民豈不是過於冷感?主管工業與經濟的、主管山林河川內政的部會、主管環保的署局官僚都在打混?民選代表只忙著關説,不問攸關國土的正事?(3)產業(與都會區)「 綠化」不足。台灣產業結構雖已進行相當的改變,但不可否認在節能、節水、減廢、與提高效率上仍有改善空間,在爭取經濟效益之時,產業廢棄物與有毒物質管理卻不嚴謹,這由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叢出、煉鋼廢爐石棄置、空氣中PM2.5微粒增高、廢水汙染河川等現象可見一般,也致使水域(包括海洋)與空氣污染加重,影響人體與生物健康。筆者所提值得注意開展事項,即根據此三方面問題(在此當然不可能提出面面俱到的環保策略):(1) 發展生質能源(bio-fuel)。利用台灣過去的農業基礎,將廢耕農地、流浪都會區的農村人口重新啟用,發展有潛力的生物技術,可有效消解植物組織,增加bio-fuel 生產效率。這方面的技術研發已多有突破,國外許多資料都可從期刊與網路雲端取得,以台灣博學之士如此之多,研究單位林立、資源又豐,應可找到絕妙佳法,只要打破各自為政心態,從農耕、物種、微生物、生產程序、產能提升等方面串聯組合,數年之間應可有成。(2) CO2收集貯藏(CO2 Capture and Storage)。據國際能源研究資料顯示,在2050年之前各國依賴fossil fuel的比重仍與目前相差無多,台灣也不例外,所以必須研發有效CO2貯藏與收集技術,尋覓適合貯藏的所在(或是再利用CO2的技術)。這包括如何有效的將CO2 自發電廠與大型工業所排廢氣中分離、收集、濃縮、輸送、最後貯存在適當場所。因此需要引用化工技術 、奈米技術、地質工程等。台灣相關領域不乏人才,只要不閉門造車,應可與國際接軌。(3) 污染源頭減量(pollution source reduction)。這是水域污染、空氣污染(尤其是微顆粒PM2.5、臭氧)、有毒害物質管控的根本解法。落實法規執行與稽核,提升工業水平,確立環境管理制度。國家機器更應主動提供適切科技輔導,改善本土產業,提升節能節水、減廢防污效能(國家科研應與本土問題結合,避免好高騖遠,進而鼓勵合作,改良製程,創造利多條件)。空氣污染管制,應首先著重固定點源管理,對大型石化廠、煉鋼廠、發電廠等嚴格要求減量;對於可移動點源,如各式車輛,應從根本改良機械與燃燒設計,藉以降低空污主要成分(有那麼多研究機構與大學人才,應可貢獻些好主意給本土吧,而不是只顧得發表論文?)。對於水域污染,應針對工業廢水、家庭污水、農牧業廢水分別進行處理,對工業特區更要嚴加稽察。已遭污染河川,應在河川各段流域設計區域性處理廠,以杜絕污水影響下游飲用水與生態棲息環境。而台灣環岛公路與高樓處處都是,如何達到減少能源消耗、廢棄物減量是不容忽視的,建設材料的改良與再利用值得注意,道路鋪設也是其中一項,如此方能減少區域熱效應。國人更該問:自己如何能看見受傷的人與地,進而減低對環境的衝擊,自消費享樂中回轉?上天托付我們如此寶地,卻遭到不當對待;「看見」台灣,是要我們用心反省、珍愛地球,不容貪官汙吏、無良奸商繼續混騙、宰制下去。有話說:江山如此多嬌,惹盡財主折腰;筆者說:國土如此多難,激起眾民悲嘆;我們該怎麼回應?野人獻曝,能不能成,就看教授的鑑別力,更要看國人「大是大非」的決心。(寫於冬夜零下2攝氏度 12/03/2013)
雙重的pandemics - Covid19 and Plastic Waste 在 COVID pandemic前,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,自2020三月份疫情擴大後,廢棄物增長至少 25∼30%,近來一些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,我們除了躲避瘟疫、消費吃喝、製造垃圾外,能不能在新年裡,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?為將來開起一線希望?有機農業與水土汙染 近來日本核污染食物要傾銷台灣,引起全台人民緊張,關心食品安全的人,起來抗爭拒買含放射物質的食品。但鮮為人知的卻是自己腳下的水與土,受到重金屬污染,原來是無良商人任意排放工業廢水所致,進而影響到農作物的純淨,即使是有機農產品,都逃不了污染殺手,真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食物,已經進入人體了,你要怎麼關心這樣的情況?人的未來是在雲端霧裡? 中國燃煤連帶產生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相當嚴重,我自己的經驗是:非必要絕不出門,若是出門,一定帶口罩;除了燃煤外,滿街的車是另一空氣殺手;但歷年來,當權者在其僵化教條的引導下訂定的計畫,可能才是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…霧霾上的藍天 - 微粒罩頂下的中國 到底追求發展的代價有多大?中國有可能從霧霾的險境逆轉而出?至少領導人立志要減低CO2排放,但PM2.5微微粒空氣浮懸物怎麼辦?請看紐時的報導...看見大地 由「看見台灣」說起,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,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。此片頗引起注意,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,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。道德的人vs.不道德的核四+公投 (1) ..神學家尼布爾(1892-1971)的名著《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》,提及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限,而妄以自己為生命的主宰、命運的支配者;以虛張的傲慢來掩飾自己的軟弱與無能....道德的人vs.不道德的核四+公投 (2) 寧可自己這一代縮衣節食、少用電能,也不能禍遺子孫,否則一旦發生核災,那將是數百萬人性命、健康及無限倍以上財產的損失。再不如此,我們就成了天下最不是的父母了。...臭氧是什麼顏色? 臭氧的色彩與政治風向有關?..聖誕節期 Occupy Shopping Center 狂潮開展之際,請想想「人多車多,臭氧肯定也多」的事實,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健康,少跑幾趟,才是祝福。震動中的國度 - 塑化劑毒害能成為祝福嗎? 在飛機上,不敢喝果汁,只能喝黑咖啡與白水,到了台北,媒體上都談論著塑化劑、DEHP、DINP…,不停的播報著「中毒」的消息,飲料、果汁、糕餅、乳漿、果醬、藥錠、化妝品…都含毒...如何處置家用廢棄物(三) - 無毒固體廢棄物 如何處理家用不含毒性的固體廢品 (金屬、木料、塑膠瓶)?作為一個負責的管家,要怎麼愛惜土地資源、減少廢物呢?如何處置家用廢棄物(二) - 有毒害化學廢棄物 當家用化學品與醫藥品廢棄不用時,就成為 Household Hazardous Wastes ,受到州法約束管理,不能隨便棄置。如何處置家用廢棄物(一) - 電子廢棄物 有些人可能把電子廢棄物隨便丟入垃圾桶,或是趁沒人注意棄置在街邊或荒地上,這些都是不應該的,在加州更是違法的。溫水裡的青蛙 在我們生活環境裡,真有許多「不定時」的恐怖與災難事件,正等待著或是悄悄的發生著,我們可曾警覺到?漏出的油到那去了? 海裡撈油,誰能說的準?其實,仔細看看 各家不同的分析結果,不難發現一件事:估算的不確定性接近於75%,這也是為何有不少人相信,大部分的漏油仍在海灣裡。速食 v.s. 慢餐 -- 漢堡與 E.coli 的聯想 針對「快餐速食」(fast food) 帶來的問題,如:過胖、心疾病、中毒等,歐美社會興起了「慢餐緩食」運動 (slow food)。什麼是「慢餐」運動?...
綠色格言(二) - 墮落與苦難 人類因過度的消費與開發,對環境造成七項傷害,也因此,使我們住的這顆藍色星球,面臨五項嚴峻的挑戰。 我們都是 e 家人 - 你的 water footprint 有多小? 為什麼 e 這個小字母是這世代最惹眼的符號? e is for...?? 這又與水何干?禍水 - 日本福岛核災的難題 在天災甚難測、疏失無可避免、核廢料不知何處棄置的情形下,僅為了短暫的經濟利益,就興建核電廠,這可真是明智之舉?左與右的相遇--兩岸環境前瞻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?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?...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什麼?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、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?可誰管環境公義?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,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。地土需要守安息嗎? 怎麼讓人與大地享受「安息」?怎麼使人對地土多一分「溫柔」?這仍有待我們持續省查,要勇敢的從追求私慾、從偶像崇拜中回轉過來,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在這地上得以長久一些。還地球一遍安寧 也許正因為宅居在家,我們才能讓野地的生物有機會恢復「正常」,才能讓大地喘口氣,才能讓藍天再現,霧霾消退。也許,也許這竟是2020我們給 mother earth 最好的禮物。
別把珍寶藏在地裡 - 減廢與惜福 每次聚餐後,或是見到垃圾桶內塞滿了保力龍杯盤與塑膠刀叉,或是看見它們散落在地上隨風飄逸,就覺得可惜...一根吸管的啟示 ㄧ根吸管、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,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會造成地表與海域污染,這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?地方首長能不能做更多善事,呼籲民眾節約減廢,惜福感恩?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、更振奮?疫情與暖化 在疫情嚴峻病毒難禁的情形下,我們是否忘記了還有一個要命的災難正在發生?這無聲息的殺手正是人自己,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,正加速暖化的進程。
新年可做的七件美事 過去十年,人們愈來愈明白,為我們劬勞的地球,經歷了什麼樣的艱難與「困苦」。我們豈不該思量一下能做什麼來補償? 我們都是 e 家人 - 你的 water footprint 有多小? 為什麼 e 這個小字母是這世代最惹眼的符號? e is for...?? 這又與水何干?災難過後 - 大選沒說出口的話 大選期間怎麼會颳來 Sandy 這個超級颶風,造成空前的災難?上天莫非是想提醒美國一些什麼事吧?左與右的相遇--兩岸環境前瞻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?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?...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什麼?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、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?可誰管環境公義?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,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。減低 CO2 排放方案 - 美國的權宜之計 要怎麼解決大氣中 CO2 持續增高問題?各政府該怎麼辦?社會廣大群眾有何妙方來面對異常?6月2日(2014)美國 EPA 發佈了 「CO2污染物」 減量草案...Harvey 颶風的洗禮 Harvey 颶風的洗禮給我們幾個提示: 都會開發需要有智慧、有規範與限制;居民要覺醒,不能只顧個人的享受;生活要簡單一點,少製造CO2與廢棄物;有一個汽車bumper sticker如是說 “There is no Planet B”,沒錯,地球僅此一個,暖化與氣候異常已經威脅到每個人了;人溺己溺,看見鄰舍有難,就當伸出援手。疫情與暖化 在疫情嚴峻病毒難禁的情形下,我們是否忘記了還有一個要命的災難正在發生?這無聲息的殺手正是人自己,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,正加速暖化的進程。
震動中的國度 - 塑化劑毒害能成為祝福嗎? 在飛機上,不敢喝果汁,只能喝黑咖啡與白水,到了台北,媒體上都談論著塑化劑、DEHP、DINP…,不停的播報著「中毒」的消息,飲料、果汁、糕餅、乳漿、果醬、藥錠、化妝品…都含毒...臭氧是什麼顏色? 臭氧的色彩與政治風向有關?..聖誕節期 Occupy Shopping Center 狂潮開展之際,請想想「人多車多,臭氧肯定也多」的事實,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健康,少跑幾趟,才是祝福。看見大地 由「看見台灣」說起,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,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。此片頗引起注意,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,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。如何處置家用廢棄物(三) - 無毒固體廢棄物 如何處理家用不含毒性的固體廢品 (金屬、木料、塑膠瓶)?作為一個負責的管家,要怎麼愛惜土地資源、減少廢物呢?道德的人vs.不道德的核四+公投 (1) ..神學家尼布爾(1892-1971)的名著《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》,提及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限,而妄以自己為生命的主宰、命運的支配者;以虛張的傲慢來掩飾自己的軟弱與無能....